学籍学历核查举报 信访邮箱 加入收藏
通知公告
关于做好2025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(普通本科教育、研究生教育)推荐工作的通知
发布时间:2025-10-27

相关教学单位

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关于开展2025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(普通本科教育、研究生教育)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,经研究,决定开展2025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(普通本科教育、研究生教育)推荐工作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焦课程育人关键环节、专业育人关键领域,充分发挥教师队伍“主力军”、课程建设“主战场”、课堂教学“主渠道”作用,坚持示范引领,强化资源共享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,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、同频共振,有效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。

二、申报条件

1.课程已纳入2024版本科专业或研究生培养方案(已停招专业或已撤销学位点除外),实施学分管理,并在申报截止日前至少经过两个教学周期(跨学期课程,至少开设两个学年或两个年度,其他课程至少开设两个学期)的建设和完善。因培养方案变更导致课程名称等信息发生变化的课程,需要课程所属单位提交说明材料。

2.课程坚持守正创新,注重将课程建设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,科学设计课程知识体系,传授具有经济价值、社会价值、生态价值的新思想、新理论、新方法,有效服务“四新”专业建设。

3.课程坚持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”,注重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,能够结合所在学科专业、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,深入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资源,并科学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体系,体现思想性、时代性和专业特色,有效实现教书、育人相统一。

4.课程注重教学方法创新,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,教学内容、方法及实施过程遵循教学理念,体现先进性、针对性与创新性,教学目标达成度高,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、成果和模式。

5.课程积极推进数字思政建设,依托在线教学平台、智慧教学工具或数字化资源库等强化数字化应用,推动思政教育与数字化教学深度融合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数字思政教学模式,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辐射,提升课程育人实效与传播力。

6.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,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。授课教师应为学校专任教师,政治立场坚定,师德师风良好。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,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,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。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,任务分工明确,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,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,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。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总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。

7.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,育人效果显著,学生评教结果优秀,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,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,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。

8.课程要坚持以本为本,聚焦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,适应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,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;研究生课程要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,突出科研育人。

9.已获国家级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,不得再以课程负责人身份申报同一门课程(同名称课程或名称高度相似课程)。

三、推荐限额

1.本科课程推荐限额

根据各相关教学单位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、校级及以上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情况确定推荐限额,各相关教学单位可在推荐限额内少推荐或者不推荐,具体限额见附件1。学校将择优推荐10门课程,同等条件下,优先推荐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的课程:

1)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;

2)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。

2.研究生课程推荐限额

各相关教学单位限推荐1门课程,可不推荐。学校将择优推荐3门课程,同等条件下,优先推荐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。

四、报送要求

1.请各相关教学单位根据申报要求,严格标准,择优遴选,认真审查,确保申报材料内容准确、真实、有效

2.青岛校区以学院、泰安济南以校区为单位于1110日(周一)上午1100前将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书》(附件2签字盖章纸质版一式5份、附件材料一式1份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荐汇总表》(附件3)一式1份交行政楼214室,所有申报材料的电子版发至kcszzx@sdust.edu.cn。

本科生课程联系人:郭  琳、  蕙,电话:0532-86057645、58090676;

研究生课程联系人:张  彬,电话:0532-86057160。


附件:

1.2025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(普通本科教育、研究生教育)推荐限额分配表

2.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书

3.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荐汇总表  



教务处  研究生院

   20251027


Copyright © 2019    山东科技大学    
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   联系电话:0532-86057071    邮政编码:266590